从“美女包围”到“捞女游戏”,中国男性进化到什么版本?
捞女游戏的社会意义远远大于它本身。我非常建议男性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学习一下游戏之类剧情设计方面,涉及许多情感博弈的心理战术。这对将来的男女交往可以说大有裨益。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制作方应该跟国内的顶尖两性团队有合作,因为这跟我看到的根本技巧如出一辙。
要知道国内情感导师的培训是非常贵的,动辄几千甚至几万。现在用电影游戏的方式真能教学进行标准化的示范演绎,而学费仅仅是两杯奶茶的钱,这不能说是划算,而是十级馈赠。在游戏之外,捞女游戏引发的底子和反对超过了人们的想象。
一方面,在 Steam 上游戏以获得超 1 万条评论,好评率 97%好评如潮。而玩家在线数量逼近 10 万,高居全球热玩榜第 18 位,甚至在日区和韩区也是高度肯定。另一方面,因为"捞女"这两个比较有争议的字眼,导致导演账号被封,游戏也被迫改名,现在叫《情感反诈模拟器》。
国区销量榜上出现了非常有喜感的一幕:排名前五的游戏竟然有三款都被打上了"捞女"标签。前年《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这款游戏造成的风波同样不小。今年,捞女游戏的舆论更加排山倒海。《美女包围》里的女性角色都是好人,被狠狠批评;《捞女游戏》里的女性角色都是坏人,还是被热烈声讨。中国也有了特色版的犹太人——不能反对、不能批评,甚至不能评价。这反映了什么?
从虚拟到现实:两性关系的困境
虽然只过了一年多,但是国服的版本速度实在惊人。《美女包围》的爆火是男性对婚恋市场的糟糕透顶产生了绝望情绪折射,他们宁愿沉浸在 AV 世界里,也不愿意涉足两性交往。而现实是,两性终究是无法回避的。从长沙到成都,从重庆到山西,历历在目,心惊肉跳。就算你妥协,就算你回避,该来的还是会来。把自己关在家里已经不现实了。
捞女游戏的舆论对决就是这样的:你什么都没做,谁都没招惹,仅仅是在家里玩游戏都要被恶意诋毁。《被美女包围》的梦终究是要醒来的,去迎接到处都是《捞女游戏》的现实。既然无处可逃,那么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用魔法打败魔法。
游戏剧情与人物塑造
捞女游戏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初入大城市打拼的愣头青吴宇伦,在遭遇情感诈骗、人财两空后,决心成立反捞小组,对捞女们展开复仇。从舔狗到渣男是故事的基本框架——舔得有多深,那么渣得就有多狠。
刚从大学毕业的吴宇伦为了生计疲于奔波,白天在服装公司打工,晚上跑外卖赚外快。某天晚上,吴宇伦被保安拦在门外,眼看订单即将超时,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帮他解围。这是两人之间的初次邂逅。这一眼,吴宇伦就此沉沦。这个设定非常精准:青春浪漫期的男性少年对年轻的女体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将世界上一切美好的品质都赋予她们,近乎于神的化身。
随后吴宇伦得知了女子名为陈欣欣,是刚入行不久的新人主播。在陈欣欣的邀请下,吴宇伦开始每天准时蹲守在直播间,从小额打赏到刷成榜一,可怜的积蓄被掏空。捞女是不会止步于此的,按照套路跟榜一见面是必要的流程。两人从线上走到了线下,这个过程中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套路:母病、弟读书。吴宇伦为了救赎女神,将爷爷留给他的 50 万遗产全部奉献。
多年以后,吴宇伦不再是当初那只小舔狗,化身为新锐服装品牌的创始人。然而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从猎物变成猎手,猎杀一切捞女,并与捞女组织"变凤凰"决战。
其实在人物塑造上,捞女游戏非常高明,没有把女性角色脸谱化成反派,让男主以牙还牙进行爽文式复仇。这些捞女都有自己黑化的历史,一点一点走上邪路,而最后纷纷用自己的方式赎罪,也收获了各自的爱情。游戏表面以反诈为题,内核却是告诉人们究竟该如何对待爱情——依然有相信真爱至上。
香港情色片的启示
说起来,香港的情色片往往都会讲述纨绔少年如何寻找极乐,还有改邪归正的故事。捞女游戏的导演胡耀辉恰恰正是《3D 肉蒲团》的编剧,也指导过《一路向西》。《肉蒲团》的男主未央生立志要做天下第一才子,娶天下第一佳人。他去见高僧,高僧说他面相大有慧根,但是色欲外露。未央生就说高僧是坐通几张蒲团,悟道他是坐享无数漏蒲团。而后的未央生就去京城猎艳,用狗肾嵌入洛阳,到处寻访标志妇人,跟各色美人偷情。偷人者反被偷,得知自己的妻子被奸,未央生心灰意冷,散尽家财。而后来妻子玉香为了救未央生甘心受辱,两人冰释前嫌共度余生,携手到老。
到了《一路向西》,借助情色的包装,主创进行了某些程度的控诉和反思。比如嫖客与小姐的关系,到底宾主何如?谁是谁的一副?爱和欲究竟能否统一或分离?也看到了生存和理想的辩证关系。
捞女游戏与这些电影是一脉相承的。它的着重点并不在于"捞",而在于"情"。在纷繁复杂的两性套路中,我们是否还能返璞归真,找到一些心心相印的美好?游戏里的答案是肯定的,然而却被现实狠狠扇了一巴掌。
捞女现象的社会演变
无论捞女还是捞男,他们在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早年间伪装高官和二代诈骗妇女钱财的骗子屡见不鲜,而近些年婚骗豪取男性财产的事情简直也数不过来。如果因为一个"捞"字就如坐针毡、鲁莽斥责,那显然是拾人牙慧了。
"捞女"这个概念源自于 1970 年代的香港。由沈殿霞主演的电影《捞女日记》就刻画了艳女金燕玲这样一个为了洋房、轿车、珠宝不断骗取男性钱财的角色。最终金燕玲自己也陷入了悲剧结局。而香港作家亦舒的长篇小说《喜宝》更是将捞女的形象做了充分定义:一方面追求上流生活,一方面要伪装清高和道德。
大陆也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巨变下,迎接全球化、市场化的洗礼后,文艺作品也开始对捞女现象进行剖析和刻画。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蜗居》。《蜗居》应该是中国男性第一次破除对女神的幻想。郭海藻前期的形象单纯可爱如小白兔,可是在遇到宋思明后,骨子里的放荡被彻底释放了出来。像小贝这样的好男人根本无法满足她。
第一次和宋思明偷偷约会就是海藻主动约的。到后来宋思民只有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两人也要颠鸾倒凤一次。在宋思明面前,海藻得到极大满足,他给事物忌惮的释放自己压抑的欲望,他爱上了这种偷情的刺激感和新鲜感。相反,在小贝面前,海藻放不开,他要保持自己淑女的形象,就要压制自己的情欲。
要说对捞女演绎最好的文艺作品,当属 2008 年的电视剧《温柔的背后》。它生动诠释了一句话:"世界上的人性共性大于个性。男人无所谓正派,正派是因为受到的引诱不够;女人无所谓忠诚,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太低。"为了捞金,剧中女人的手段层出不穷,以身体为诱饵,通过心理博弈让男人们倾家荡产。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整个国家还处在草莽时代的末期,社会蒸蒸日上,人们还允许不那么正确的价值观存在。到了今天,这种文艺毒草赫然要被拔出了。
当代捞女形象与婚恋市场现状
现在人们对捞女形象的认知大概来自于电视剧《欢乐颂》。曲筱绡对樊胜美的评价说他是一个"用美貌换取爱马仕包包的捞女"。到了《三十而已》里的王漫妮,因为做了奢侈品店的销售,习惯的出手阔绰了,富豪一心只想嫁有钱人。用今天的眼光看,虽然他们都是在用性价值来博取对方的金钱,但实际上都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捞女。
其实看过《欢乐颂》的朋友可能会比较心疼樊胜美。她有一个败家的哥哥,有一个溺爱儿子的母亲,被父母视为提款机和卫生纸,总是在替哥哥解决各种问题。原生家庭对于樊胜美而言,不是温暖的港湾,而是摆脱不掉的负担,让他感到窒息。王漫妮即使遇到了钻石王老五,内心还掺杂的感情还想要尊严,不接受"一南一北"的提议。
而在著名的女性平台某红书,上面充斥着"做梦都想遇到这样的"这种话。是的,到了当下,上有"天王嫂训练营"调教如何嫁天王,下有花 3580 元社群培训"金贵的关系",捞女已经成为了社会中广泛的存在。
捞女游戏里面的组织"变凤凰",现实中的影子大概就是"曲曲大女人"。作为捞女教主,偷税罚单就能罚到 700 多万,坊间传闻的收入过亿,此言不虚。婚恋市场崩盘的当下,曲曲极其门徒依然打出了强劲的输出。相对应的男性情感教学至今没有出现头部博主,所谓的"渣男导师"同顶层那些撩妹圣经更多是剧本设计和娱乐段子。央视新闻专门点名批评"户外搭讪式直播或构成违法"。
价值观变迁与男性困境
世界上一切的价值观都是跟着时代版本在变化。就拿"捞"这件事来说,过去的捞女几乎人人喊打,而捞女本人也会有羞耻心。而现在什么情况?当"白嫖可耻"成为女性能群口头禅时,当天价彩礼已经习以为常时,当 AA 制变成他们眼中的"蛇不蛇"时,这时候大家再来看捞女游戏就充满了讽刺和幽默。一边觉得你加速不彻底,居然还在妄谈什么真爱;一边觉得"捞"字如同触犯天条,已经是斩杀线的存在。
男性的困境就在于 30 多年的巨婴化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从最开始春晚小品"要听老婆的话",到今天"必须向女性让路","性同意权"被人为刻意塑造成至高无上的神圣存在。两情相悦的交配被视为对女性的伤害,生儿育女更是要一生一世去兑现赎罪券。
用最底层的需求扼住咽喉,这是后革命时代宏大叙事还能存在的基础。首先尽量把你逼近婚姻陷阱,用正常市场价格数倍的代价准入这个门槛;然后用程序化的设计在退出机制上把出口收窄。因为你自己已经付出了巨大的沉默成本,除非你下定决心"壮士断腕",不然就永远把你锁死在系统中。人性的趋利避害得到了无限放大——既然程序鼓励捞偏门,那不捞的就是傻子。终是机关算尽、盆满钵满,最后却是"正常恋爱"。
传播学的力量与未来展望
消费决定话语权这套逻辑也崩了。《黑神话》如果不是"天顶星"特许,早就被冲到体无完肤。而国区销量榜首的捞女游戏,就算你消费能力再强,你没有政治正确的护身符,照样把你治得服服帖帖。
不要小看传播学的力量。之前就谈过当代彩礼,就是农村习俗加传播学的产物。从当初的"合不合理"变成了今天"要给多少?反正上不封顶,越多越好"。AA 制这种文明世界里的国际标准需要被讨论吗?答案是在演讲地特别需要。更确切的说,不是要讨论,而是支持 AA 制你就是恶臭下头男。
有人说"既然你们可以发声,那我们也可以发声啊"。问题是,现代媒体最重要的不是创作权,而是审核权。你费尽心力写出好几千字的文章,做一个视频,在第一关就被毙掉。久而久之你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生怕一句话触怒了什么群体。昨天还在高呼创作自由,今天就痛批游戏过界。渣男可以随意谴责,捞女提都不能提。抱怨不公平没有用,因为你连抱怨的权利都没有。
对面已经高度统一战线了,无论对错就站在自己性别立场。而基本盘心里很多还心存幻想。游戏里哪怕陈欣欣复合的完美结局,他骗男主的那 50 万也是没还的。而"他不一样"却已如潮水般袭来。无数例子都验证过了:越是向男性服务的女性越厌恶男性。捞女游戏女主刘梦如在抖音衣服上写"主要是 Ponygirl",让宅男们道心破碎。这个行为很违反职业道德了——一部男性向的作品反过来背刺男性。这说明哪里还有什么温和派,只有激烈上前线的和在后方支援的。
当然我不是来泼冷水的,而是提醒道路很曲折,斗争还要继续。性压抑这个命题无法规避,必须予以解决。只有正视自己的欲望,才有可能超越欲望。中文互联网的时间线虽然慢了点,但不断在吸收日韩欧美服的经验,总结他们的思想和玩法。
就像过去是没有"多战队"的,而现在一旦有沸羊羊冒头,"多战队"立马把嘲讽拉满,编排出的段子在各大社区迅猛传播。那些有名的沸羊羊在中文互联网几乎混不下去。在十几亿网民面前丢脸,这种行为也让各式各样的舔狗投鼠忌器,不敢明目张胆,只能偷偷摸摸伸舌头,一旦发现不对赶紧缩回去。
总的来说,随着时间线的推移,中国男性的版本迭代非常快。《被美女包围》时沉溺在粉红幻想中的人不计其数,而《捞女游戏》无情戳破了梦幻,把男性从迷梦中拯救出来。而你们的话术和技巧、两性心理运作规律都值得细品琢磨。过去的男性向作品只是让你不要舔,现在是手把手教你怎么做。在将来的广阔天地必然大有作为。
你说积怨诉苦不被允许,那只会把他们的怒火越勾越大。无声的东西有时候比有声东西更可怕。风虽然起于青萍之末,轻轻飘荡,但只要猛烈刮起来,足以地动山摇,青翻天地。 ...